旗袍歷史變遷

百年霓裳 源遠流「長」

富廣東特色的「長衫」

「旗袍」專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以後流行的一種中國傳統女性袍服。然而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在廣東人佔多數的香港,同類袍服有一個更普遍的稱謂一一「長衫」,當中包含了男女裝的中式長袍。根據在香港執業超過半世紀的上海裁縫師傅稱,行內人常說的「長衫」、「旗袍」皆是書寫或對顧客用的文雅措辭。雖然「長衫」一詞是男女裝通用,其英譯 cheongsam 卻專指女性長衫,在香港及東南亞沿用已久,亦早於一九五零年代收錄於《牛津英語字典》(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)內。至於 「旗袍」的漢語拼音 qipao,則要到最近才收入其網上版字典中。一九九三年出版的《英漢大詞典》 cheongsam 這字的定義是:「旗袍,『長衫』的音譯,是對旗袍的混稱。」儘管今日「旗袍」一詞較為流行,「長衫」這「混稱」依然散發着濃厚獨特的本土文化氣息,對老香港來說份外親切。

對「旗袍」的迷思

現時一般人把這種中國女性傳統服裝,理所當然地喚作「旗袍」,是由「旗人穿的袍」演變而來的。所謂「旗人」就是清朝統治者,在當時具有特權的滿洲旗人。儘管這說法有商榷之處,例如清代文獻中雖然服飾名目繁多,但卻找不到「旗袍」這一名目。為何清朝覆亡後十多年才有「旗袍」這一名詞出現,漢人為何會以穿着滿袍為時尚?這些都是「旗袍」的迷思。清朝中葉以後,滿族女子拋棄奉行緊身窄袖的規條。除了追隨漢民族的寬衣闊袖外,衣服的裝飾方法與紋飾題材更體現出傳統漢文化的精粹。另外,晚清滿族女性的窄長「襯衣」,同時亦受到十九世紀末西方服装突顯女性曲線的影響。由此而見,漢族和滿族女性服装的界限在晚清時經已消融,若稱這些袍服是「旗人穿的袍」或許不太準確,「旗袍」之名是否直接發展自滿族的袍服難有定論。綜觀兩岸三地,除了香港交替使用「長衫」和「旗袍」兩詞外,其餘地方一律使用後者。從古至今,不同文化本來就不斷交匯、相融、蛻變,加上中華文化是多元種族文化的融合,「旗袍」的「旗」字也許正好體現這種包容的文化觀。

「旗袍」之名是否源於滿族的袍服可真難有定論,但綜觀兩岸三地,除了香港交替使用「長衫」和「旗袍」兩詞外,其餘地方一律使用後者。巨古至今,不同文化本來就不斷交匯、相融、蛻變,加上中華文化是多元種族文化爐,「旗袍」的「旗」字也許正好體現這種包容的文化觀。香港女裝長衫的發展過程或者稱不上為一段「歷史長河」,但亦非資歷顯淺;泰若娓娓道來,可分作五個階段,分別是:萌芽期、過渡期、黃金期、低潮期,以及回歸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