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師傅對話

顆顆匠心,傾聽傳承經典的手藝人故事

「師傅」,是香港人對工業技師的尊稱,他們通常由付傳統學徒出身。學徒又稱「學師仔」,與童工無異,普遍受人舉薦或與師傅有親屬關係,拜師於十三、三歲。收生師傅多是服裝店和工場老闆,通常以三年為限,朝七晚十一,無工資,或有個別師傅每月給一、兩塊錢作零用;食宿全包,幸運的學徒可以睡在裁床,裁床被佔則睡裁床底。學徒工作零碎,打理上下大小雜務,由調漿糊到街市買菜,由選購配料到送衫給客人;並無正式培訓,師傅亦不會主動教授,學徒真正親自操刀的機會只有拆線、縫邊、改舊衣等等,挨過三年便「滿師」,又稱「出師」。由於實戰經驗少,甚少滿師學徒立即有能力當師傅,一般還要在師傅處工作多一段日子吸取經驗,半年至三年不等,稱為「補師」,每月有幾十元作薪金。

一眾華服師傅辛勤奮鬥差不多一個世紀,經歷過香港長衫的變遷和興衰,讓一襲襲旗袍大放光華,一件件長衫仍然保持強韌的生命力和後勁。他們的故事,又是怎樣的?從中又能否揭示華服的出路和將來?